JN江南体育每周新书 2021年值得关注的城市类书籍10+1这本关于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植物园——英国邱园的历史摄影图集真是漂亮又翔实。全书采用的黑白照片多达250张,从邱园建立发展的全过程到各历史时期的细节都可以直观展示,照片时间跨度为1844年至1970年代,分别由专业摄影师和个人摄影师拍摄,很有说服力,也展示了一套完整的研究、记录与传播体系。书中除了图,还有很精炼的文字介绍,有重点地回顾了邱园的各重要历史事件,展示了邱园曾经遍布全世界的研究网络和分园等等。除了植物科研,邱园还是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一座建筑与设计艺术的宝库。景观建筑的建造历程、如何收集植物和存管标本、如何接待游客和保障运营安全、各部门员工协调配合以及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在战争年代邱园员工的行动等,都在书中有很好的展示。
这本书原题意思为“阿姆斯特丹的小历史”。作者马柯是一位擅长讲述与书写的历史学家,他称阿姆斯特丹为“国中国”,强调该城之于荷兰的独立性和代表性。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海水是阿姆斯特丹历史的伙伴,这个城市的居民受水城关系的长久影响,体现出包容、吸纳、善于妥协的性格,以及灵活的处事、思考方式。今天的阿姆斯特丹是一个潮流之都,很多新事物以合理的理由和形式在这里涌现,这也使这个城市的亚文化驰名全球。作者还认为这里的居民没有强烈的价值追求,“清心寡欲”。在空间特质上,作者在前言中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他认为阿姆斯特丹是一个反纪念性建筑的先锋城市,朴实无华,纪念碑性融于日常之中,消散在普通的街道丛中。而且,这里的人们对钱财的追逐远胜于荣誉,他们热衷于实利而非虚名。这座伟大的码头城市、商业城市、滨水城市,把活力保持得很好,以此吸引远至过去、近到今朝的来客。
“地方”,是我们现在特别喜欢思考的一个问题。从规模空前大的流动,到资本主导的城市更新,无论城市人自身还是城市作为外在环境,对人的主观体验来说,“地方”的衰落与重塑之争,都是一个极有切身感的问题。作者雷尔夫在中译本序言中说,1970年这本书的时候“欧洲与北美的地方独特性正被城市的发展急剧吞没,而当时的城市发展完全采用了现代性的规划模型与建筑风格。现代性在拥抱未来的同时,也拒斥着过去的一切,并为随处可见的规划设计体现出来的高效率而欢欣鼓舞。”“地方与无地方在今天呈现出的张力,比七十年代的更为复杂”。为了回应现实变化带来的挑战,作者从各方面对地方进行分析,试图从理论层面抓住其变化,并观察居民真实主观体验的方方面面。通过超出传统规划和地理学知识系统范围的广泛观察,援引各种社会科学家的观点等等,作者引入了对人的情感更加重视的视角,这使人在阅读中不时觉得这不像一本聚焦于理论的学术著作,对我们思考城市的现实问题有比较直接的启发。
这本书写的是在明治维新150年(2017~2018)之际,借助近些年特别是1990年代日本社会史研究的进展,在更多地了解了明治维新对社会身份等级、职业集团、各地地域社会情况、民众生活具体有哪些改变的基础上,回看现代东京得以形成的社会变迁原因。“失去了长久以来赖以为生的身份等级制度,这些撑起社会顶梁柱的百姓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呢?”横山百合子从东京近代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引出街道、公共办事机构、重要经济产业区块、不同等级人士集中居住区域等的变化,采用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变动分析手段,结合考察史实发生的地点、原因和影响等,并重点考察了武家土地控制能力的变化、路边商铺营业状况和管理政策、吉原为代表的花街兴衰背后的金融与人口变化、屠宰业经营和管制的情况等问题。作者认为,江户向东京蜕变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等级的震荡,不同地位的人们纷纷去抓救命稻草,呈现出交融与冲突的社会变迁过程,就是江户向东京转化的明治维新社会氛围。
食品安全问题是城市发展中重要的一种民生现象。食物史与食物系统研究学者安娜·扎伊德通过罐头来讲述工业文明时代“食物垃圾的历史”,旨在讨论更健康的可持续食物体系可以怎样构建。作者说,在美国的情况看,十分成熟的工商业体系使“即时满足”成为常见的饮食状态,这是非常现代的,也就是最近200年的事情吧。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把人类准备食物这件事情变得非常标准化,导致了很多健康问题。而罐头工业则是这种食品生产标准化的起始。1950年始,中国的罐头产业逐步发展,时至今日跟西方国家比起来,罐头在中国人餐桌上占的比重依然不大,作者提醒我们,要以美国为鉴,好好面对罐头占食品比重可能升高带来的好坏。书中六章各讲一类罐头食品,作者通过这些类罐头在美国的兴衰,谈到了很多问题,从中可也看到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社会状态、经济与科技环境和居民的文化心态。
城市规划向国土空间规划前进是今年的一则时代性主题。大家都是参与者,在这个进程同面对自然和人文,地理学的所谓“浪漫感”成了一种思想和动力,段义孚把这个话题写得鼓动人心。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直白而有想象力的论述,提示着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怎么画图、定指标jn江南官方体育app,而是怎么感知、重视他人的感知,自然启示着我们在拥有设计权的时候要真正尊重他人的人格。段义孚的叙述很注意把地学、天文这些科普内容与文化、宗教这些人文素材连接,谈山不忘书,谈水不离电影,各种文化与时空可以融会贯通,这使这本书成为了对任何专业背景的读者都有吸引力的著作。“城市展现出的崇高,是一种交织着压力和痛苦的提升生活的体验,这是因为城市不仅拥有生命和光明,亦充满黑暗和死亡。”
哲学家陆兴华教授一直致力于城市哲学研究,这个门类不仅十分现代,而且十分未来,读起来有一种晕菜感,但如果是有备而来,就会觉得味道浓厚,欲罢不能。分析城市的手段目前已经基本穷尽,但是城市却显然没有被谈透,各种专业之间的壁垒难以打破,视角高低之间也交叉不上,只有哲学视角可以立体式地轰炸过来,像X光照一样透过去。书中很多文字犹如当面聊天,似乎看到哲学家本人的慷慨激昂,使人热切怀念对城市的种种不满和种种怀念。作者在书的前部先试图引入真正有效地观察城市的方法,由此得出人类处境与城市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如何,紧随其后对规划、文化、设计、商业等先后提出批判,最后指出未来方向,并略谈城市哲学的使命。由于陆兴华教授有宏大计划,将会继续展开城市哲学的研究与宣讲,所以我们可以期待后续作品再出版。
这部作品以赵深、陈植、童寯共同创立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的历史为主线世纪上半叶动荡中的时代涌流,有昔日的同窗情谊、战争中的苦中作乐与家国情怀jn江南官方体育app、建筑师的个人理想与情感纠葛……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部中国近代建筑史与近代建筑事务所发展的长卷。“建造历史的要更深地被埋在历史里,而后燃烧,给后来者以温暖。”不禁让人追忆华盖建筑师事务所在中国设计的多个著名代表作品,但这批建筑师不为人所知的、尤其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大后方的行动,值得从更大的视角上去解读。书中大多数文字都基于当事人的回忆与留下的书面记录,行云流水,读来像翻阅旧日相册。在作者编织起的连贯的时间线中,本书的每一个角落都包含着信息量极大的时代背景,体现出深厚的历史研究与建筑评底。
这本书应该是中文简体书界不多见的对巴西当代城市与建筑的较详细介绍。作者以双线并行的方式书写,既有观察研究的逻辑、又有巴西城市规划与建筑学在思想方法上的发展脉络展示。“20世纪初,巴西的现代主义建筑几乎一夜之间走上了世界建筑舞台”,中国读者对这个过程了解不多,作者把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分别列章,再分别以图片密集的专文记述来讨论,力图展示出“巴西现代建筑的核心”是怎样孕育的。在非常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具体而实在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条件下,巴西的建筑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生长出来,可以在这本书中得到很好的回答。
本书作者罗伯特·休斯此前出版的《致命的海滩:澳大利亚流犯流放史:1787-1868》被认为是一本特别好读的书,艺术史著作也有受欢迎的中译本。他回忆自己1959年第一次到罗马时的直观感受,提出“伟大的城市之所以伟大”关键不在于大,而是在于“沉淀的关怀、细节、经验与爱”,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因专业视角之故,他选择了用讲故事的方式重述罗马的历史,发挥专长,例如解读梵蒂冈博物馆收藏的雕塑作品《第一门的奥古斯都》等,来点明罗马漫长历史中一些关键的人物和事件。讲到知名代表性建筑物时,作者通过旁征博引,尽力还原建造的过程及其使用者人群的状态等;在不同的艺术史时期,选择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和艺术家,谈他们的事迹引出当时罗马的状况。本书的叙述一直延续到当代,时间跨度相当长,涉及了对很多个具体的城市建设历史问题的评论。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到近现代工业化之后的必然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以年均1%的速率增长,2019年末中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在中国许多大城市,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不止一次的开发。城市的建设者和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式。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对未来社区的理解和试验jn江南官方体育app,是探讨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本书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国内外多个国家的城市更新案例,梳理城乡规划学者、建筑设计师、社区经营者等群体的观点与洞察,寻找未来社区的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