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官方体育app如何认识一座城|16本关于城市与人的必读书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4-08-06 21:16:43    浏览:

[返回]

  jn江南官方体育app如何认识一座城|16本关于城市与人的必读书为什么有些城市的公共空间很人性化,运转良好,有些却不然?是什么让城市里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或死气沉沉?是什么在吸引着人们?又是什么在令人们厌恶?

  我们无法阻止城市的蔓延。而城市中无所不在的小空间,会对城市生活的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设计新的小城市空间、或改造旧的小城市空间时,必须把人和人的使用考虑进去。城市应该被看作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简单地作为经济机器、交通节点或巨大的建筑展示平台。

  威廉·H·怀特,美国关于城市、人与开放空间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评论家。通过他的著作《有组织的人》《最后的景观》《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等,怀特教育了一代城市规划者和设计师。

  自1961年出版以来,《死与生》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作者强调了城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认为只有具有多样性的城市社区才是有活力的;它发现了社区内部“街道眼”的存在,因为这本书后来产生了一整套城市设计方法,用以增强社区内部关系,使其具有安全防卫功能的;它还号召居民反对大规模城市建设,主动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决策中去。

  简·雅各布斯,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著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城市设计可以说是一种时间的艺术,然而它与别的时间艺术,比如已掌握的音乐规律完全不同。

  本书讲述的内容有关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的景观,在城市的众多角色中,同样是人们可见、可亦,可喜的源泉,赋予城市视觉形态是一种特殊而且相当新的设计问题。

  凯文·林奇,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

  在以城市为背景对象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领域,《拼贴城市》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著作,在建筑学与城市研究向后现代转向的过程中,具有一种里程碑式的地位。本书从经典哲学、社会学、学,到现代学术、现代文学、城市建筑史等等,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宏大的人文领域场景,以此来谈论现代建筑与城市。

  作者针对当时的城市和建筑现状,结合多种学说,提出了许多重要观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有些观点在学理上已无太多新奇之处,但结合中国的城市现实,仍颇多警醒作用。

  柯林·罗,是一个后现代派的英国建筑师和规划师。 他为人所知的著作包括《理想城市所隐含的数学关系》《拼贴的城市》《良好的建筑意向》等。

  《美国城市的文明化》收集了奥姆斯特德对于纽约、旧金山、布法罗、蒙特利尔、芝加哥、波士顿、伯克利校区和伊利诺斯州Riverside郊区的景观设计提议。从中可以看到奥姆斯特德因地制宜,结合自然与人文需要进行城市社区建设的设计智慧。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公园寄予的平等的希望,是奥姆斯特德在景观设计中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奥姆斯特德,十九世纪美国景观设计大师,1858-1876年间与Calvert Vaux共同设计了纽约的中央公园。后专门从事景观设计,作为美国城市美化运动和郊外发展想法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对于公园与城市、景观与文明的关系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

  埃比尼泽·霍华德的《明日的田园城市》是一本具有世界影响,知名度很高的书。在它的影响下,英国于1899年建立了田园城市协会,1941年改称城乡规划协会。它曾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全世界。田园城市运动也发展成世界性的运动。除了英国以外,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都建设了田园城市或类似称呼的示范性城市。在当今的城市规划教科书中几乎无不介绍这本名著。

  然而,这本书很少被正确理解。有些人喜欢以田园城市的支持者自居,却很少读,或者没有读过这本书;有些人按自己的主观想象或出于自己的需要,对它误解或曲解。只有少数人认识到田园城市理论对城市规划事业发展的深远意义,一再提醒人们对它的注意。

  埃比尼泽·霍华德,英国城市学家、社会活动家,“田园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现代城市规划的奠基人之一。他最为知名的著作是其1898年出版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他提出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田园城市,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即现今的新市镇。

  本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芦原义信,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

  本书主要是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对这一观察过程、所获资料及结论的翔实而生动的记述。

  作者于1936至1940年,对波士顿市的一个意大利人贫民区(即作者称之为“科纳维尔”的波士顿北区)进行了实地研究。他以被研究群体——“街角帮”一员的身份,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活动中,对闲荡于街头巷尾的意裔青年的生活状况、非正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活动方式,以及他们与周围社会(主要是非法团伙成员和组织)的关系加以观察,并及时作出记录和分析,最后从中引出关于该社区社会结构及相互作用方式的重要结论。

  威廉·福特·怀特,美国芝加哥学派社会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曾先后在俄克拉荷马大学,芝加哥大学,康奈尔大学任教。1964年任美国应用人类学协会主席,1977至1978任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并兼任多项职务。本书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我们都是被城市化的一员,我们回不去故乡,也离不开城市。从乡村到城市,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正在进行最后的大迁移。

  作者走访了全球五大洲二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从重庆的六公里,到孟买和德黑兰的边缘;从圣保罗与墨西哥城的山坡地,到巴黎、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各种社区。他搭乘地铁和电车,或是深入城市中心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细细观察面前这片由乡村移民构成的城市飞地。并以“落脚城市”称呼这些地区,它们往往位于人们的视线和旅游地图之外,饱受暴力和死亡、漠视与误解,同时又充满了希望与活力。

  道格·桑德斯,加拿大《环球邮报》欧洲记者站站长, 曾于1998、1999、2000连续三年获得代表加拿大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国家新闻奖”。《落脚城市》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荷兰、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并因为在公共事务方面的出色报道,获评为加拿大唐纳奖年度最佳图书。

  在现代主义晚期建筑文化已经快要窒息的氛围中,现象学以及象征意义的追求为建筑注入丰厚的养分,此书在这样的时期出现,自然激起建筑的许多深刻想象。

  巴什拉开展了对于钟爱空间的系统性分析,也就是场所分析。虽然他关注于文学意象的心理动力,但是建筑师认为他的空间想象正好可以对抗科技实证主义与抽象形式主义,并做为正在浮现的结构主义的另类提案。

  加斯东·巴什拉,法国20世纪重要的科学哲学家、文学评论家、诗人,被认为是法国新科学认识论的奠基人。他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法国众多哲学家,而其认识论也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推重。

  从乡村到城市,从城市到全球,人类正在经历高度的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城市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漂泊和乡愁成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越来越多的人或主动或被动选择在城市落脚。如何认识一个城市,如在城市成就自己的美好生活?

  两位哲学家用街头漫步和聊天的方式考察了世界最具吸引力的九大城市:耶路撒冷jn江南官方体育app、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巴黎、牛津、柏林、纽约,不仅描绘了每个城市丰富多彩的历史,还从小说、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记及作者的亲身经历等多种素材中撷取资料论证其观点,论述了每个城市的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文化和经济生活中。

  贝淡宁,牛津大学哲学博士。常年旅居香港、新加坡和北京。著有《中国新儒家》、《超越自由》、《先生在中国》等书。

  艾维纳·德夏里特,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马克斯·坎佩尔曼和研究所所长。著有《人民的劣势和权力:在怀疑时代讲授哲学》等书。

  《伟大的街道》一书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百条街道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出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一些街道有幸跻身“伟大的街道”之列,而在这些因素中,又有哪些与设计相关,哪些与设计无关。

  正文中包含大量的街道平面图jn江南官方体育app、剖面网以及其他相关信息。此外,作者还甄选了世界上50个不同的城市,分别将每个城市中方圆1英里范围内的街道平面绘制在图纸上,以方便读者比较。

  阿兰.B.雅各布斯,美国20世纪中后期城市规划和设计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都做出杰出贡献。1999年获得凯文·林奇奖(Kevin Lynch Award)。1968-1975 年担任旧金山市规划局长,第一次将城市设计与地方政府规划相结合,并于1971年完成《城市设计方案》(Urban Design Plan)。这是全美第一个城市总体设计方案,奠定了旧金山在城市设计中的领先地位,后被其他北美和日本等城市纷纷效仿。

  这本小录了一位25岁的伦敦姑娘偏居城市一角的生活乐趣。而真正的主角是卧室外那片不足三平米的屋顶阳台,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从作规划、购置种子及工具,再到育苗、培植、收获,花园陪伴着作者经历了从春到冬的一年时光。在这条主线之外,作者还描述了她眼中伦敦的自然生态环境,从高楼观鸟到参观都市农场,从城市骑行到雨中长走,揭开了伦敦这座大都市不为人知的一面。

  海伦·芭布丝,自由撰稿人和作家,生活在英国伦敦。她曾在BBC及其出版部门任职,为《野外伦敦》杂志做过编辑。现在为《卫报》《观察家报》《新家周刊》等媒体撰稿;也为慈善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做杂志编辑,如“绿色和平组织”等。

  《走进中国城市内部:从社会的最底层看历史》作者以简明清新的笔调,展示出西方与本土文化的冲突、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的冲突、国家权力与社会功能的冲突,不但表达了对民众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的认同、对国家权力无限膨胀的担忧,还借由某个或某些特定的公共空间,在时代变迁的历史画卷中,描绘出自己对于历史与现实、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

  《收缩的城市》带给我们另一种声音:城市也可能收缩,并且,收缩已成为今日全球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收缩不一定表现为城市面积、规模的收缩,而是有复杂多样的方面。对中国城市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笛,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紫江讲座教授,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学博士,同时兼华中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曾出版《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1644~1911》《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1870~1930》《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

  从印第安人的“普韦布洛”到超级大都市纽约,从“步行城市”到住宅“郊区化”,美国自16世纪初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历程,并于20世纪初,迎来了“城市时代”。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这些曾经荒无人烟的土地,如今已是全球闻名的大都市。摩天大楼、百货商场、中央公园,这些现代性建筑,不仅成为日后每个城市的标配,也塑造了人们全新的消费方式和文化生活。

  城市,作为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实体,为美国的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移民涌入、种族隔离、宗教冲突等问题,也为城市管理带来了难题。当今天回首美国城市四个世纪以来的演进,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去城市生活?城市中不同的人群是如何相处的?人们从城市的发展中得到了什么回报?

  霍华德·丘达柯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美国史和城市史,特别是儿童史,已先后出版多部美国史著作。朱迪丝·史密斯,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校区美国研究的教授。已出版多部有关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历史著作,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彼得·鲍德温jn江南官方体育app,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美国城市史和1877年以来的美国史。目前他正通过马萨诸塞州一个教育家的日记,研究19世纪宗教史和性别史。

  选取王军2010年以后撰写的9篇最新作品,记叙落点跨度150多年,其间,是中国近代以来的转型,也是人类最大规模的转型。规模空前的社会转型正在中国进行着,追求现代化的脚步使人们忽略了城市化本身的复杂性,对建筑文化和乡村文明的戕害、对城市规划的短视、对城乡利益的分配不均无不令人哀叹。

  中国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决胜的时刻到来——公私关系之再造、地权契约之重建,邦本所系,正在奋力推进之中。这一转型还没结束,正在冲击前方的峡口。前方的峡口已透过来光亮,如何冲得过去?。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供职于《瞭望》新闻周刊,北京市政协特邀委员,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拾年》。2011年6月,《纽约书评》以三个版面发表《城记》英文版评论,认为:“这本书与帮助人们改变城市环境思考方式的经典之作——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相似,并成为这个国家新兴的城市保护运动的核心著作。”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