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体育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争创国家优质实验室全方位打造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疫情防控启动后,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立即部署,对医院污水站进行监测。(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供图)
今年世界环境日到来前,一场主题为“共建美好家园——环保设施向台企台胞开放”的活动于5月29日在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完成。此次活动旨在增进台企台胞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了解,增强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生态福祉的情感认同。
这场活动只是一个缩影。在省生态环境厅领导下,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全体干部职工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奋进姿态,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质量完成国家、省生态环境监测任务,创新推进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建设,助力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
“2020年,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列入全国第四批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名单,环保监测设施开放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检测项目齐全的水、土、气等环境要素监测能力,配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200多台/套。”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相关负责人称,此次活动由该站主办,厦门市环境科学学会、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协办。活动当天,在厦门生活、工作的30位台企台胞参与了此次活动。
5月29日上午,活动第一站来到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参观人员先后前往中心站实验室、空气自动监测站、辐射监测站等,并观看了环境监测、海洋监测工作的视频。“现在的环境监测技术已经很先进,企业不能再存侥幸心理,必须做好生产管理,杜绝污染产生。”参观人员郑正生是某企业生产部负责人,在他看来,此次活动有助于企业直观了解生态环境监测,理解生态环境保护部门的工作内容JN江南·体育下载,增强进一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
随后,大家前往厦门市环境能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海沧垃圾焚烧发电厂,参观垃圾分类、垃圾焚烧处置过程等。“厦门生态环境部门很注重政策法规的宣导,组织参观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方式。”在厦工作的台胞黄明钧说,平时环保人员就经常进厂指导,对于企业污染治理给予很多实质性的帮助。
据悉,自2017年生态环境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启动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以来,福建省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持续推进,公众开放覆盖面不断拓宽。“未来,我们还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参观活动,让更多人了解环境监测、生态环保工作,努力绘就生态环境社会共治‘同心圆’。”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表示。
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深入贯彻“减污降碳”总要求,紧紧围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总思路,加快补齐生态质量监测短板,扎实推进高质量、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强、测得准、说得清”的目标,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能力水平。
据了解,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8年开始发布监测系统实验室能力考核优秀单位,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成为了福建省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地市级监测站。
2018年下半年,厦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上收为省生态环境厅直属事业单位,更名为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历经人员分流、职责调整,完成了涅槃重生的跨越式发展,机构调整中顺利实现了“人员确保到位、机构确保运行、监测确保开展、工作全面落实”的目标。
随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重点提升持久性、生物富集性和对健康危害大的污染物监测能力,加快落实覆盖监测全要素、全指标、全过程的监测标准规范。”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告诉记者JN江南·体育下载,中心站监测分析能力通过资质认定的项目有8大类230项,覆盖水和废水,海水,空气和废气,土壤、沉积物、生物体,固体废物、声学及振动等领域,具备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和环境空气全部监测能力;通过实验室计量认证年度评审和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福建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各次测试分析考核。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一直以来,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立足本职,扎实开展生态环境监测,为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打下坚实基础。
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了一系列生态环境监测创新探索——首次开展了九龙江流域监测;率先在福建省开展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的海洋微塑料、海漂垃圾和海湾健康评价,率先开展流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在空气质量预测预警方面建立了先进的高分辨预报预警综合业务平台;持续开展东亚酸沉降监测网国际履约监测等专项监测工作等等。
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这背后,是成千上万个监测数据作为坚实的支撑。“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了大气环境(环境空气、降水)、水环境(主要河流、饮用水源地、小流域、黑臭水体)、近岸海域环境、声环境(区域、交通、功能区噪声)、农村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等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累计下达污染源监测任务单3000多份,完成污染源废水监测超过2000厂次、废气监测超过800厂次、噪声监测超过700厂次,提交污染源监测数据超过10万个;完成农用地土壤详查样品分析测试任务,分析土壤详查样品超过3000个;对道路机动车尾气排放状况进行现场抽检机动车1000多辆;承担湄洲湾以南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累计年完成250多个国省控点位2000多个海水样品采集,出具检测数据约5万个。
“一个支部就是一团火,一个党员就是一盏灯。”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始终以党建带队建,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忠实承诺。
2020年,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党支部组织集中学习22场次、专题讲座2场次;完善31项规章制度共191页;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宣传稿78条,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微信公众号采纳20多条;录制生态环保铁军宣传视频2条10分钟,实现环保设施向公众“云开放”和线万人次;联合社区、学校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3场,发放宣传材料2000多份。
2020年,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共提交监测数据约4万个,其中省控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监测数据1.4万个;国控地表水采测分离监测数据0.4万个;近岸海域等海水监测数据1.8万个,海洋沉积物监测数据300个;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数据393个;地下水水质试点监测、国控地下水调查监测数据2800个,重点污染源废水监测数据500个、废气监测数据100个;承担了厦门市地方监测事权污染源监测的部分检测工作等。
开展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包括对自动监测站点进行信息汇总、数据挖掘、质量控制、综合分析、流域调查等技术工作;与福建省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大队联合开展支流污染源调查,协同完成3次排查工作,获取监测执法数据300多个。
完成217家重点排污单位的执法监测数据审核、14家VOC重点源监测数据审核、980家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污染源信息审核;按时按量组织完成“十四五”断面监测摸底工作。
率先组织开展了近岸海域海洋微塑料监测研究工作,依据《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试行)》要求,监测范围为九龙江口-厦门湾区域,选择5个围绕厦门本岛的点位作为厦门湾海洋微塑料监测点位。
持续开展东亚酸沉降监测网国际履约监测,“十三五”期间,厦门市按照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网络中心及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要求开展了湿沉降、土壤和植被监测等相关酸沉降监测工作,提交各类监测数据,认真执行相关标准规范JN江南·体育下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完成2020年度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计划和2020年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方案编制;全站27人通过了1063个项次上岗证考核;通过了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网络中心下达的第20期2019年度国际间实验室能力验证考核,该考核包括4类样品、51个项目;完成常规环境质量数据的审核,提交地表水水质质量控制数据904个,海水生态环境监测质控数据498个。全年组织各类专业技术讲座内部培训20多场,参加学习的超过500人次; 2020年获得全省环境监测职工技能比武团体三等奖。
累计开展70多次防疫专项监测,志愿支援社区开展基层疫情防控管理300人次以上,主动参加单位防疫值班400多人次;协助完成厦门市疫情防控监测信息及生态环境质量快报。
2021年是中国党成立100周年,是开启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目标迈进的起步之年。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以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目标,积极推进生态环保铁军先锋队建设。
福建省厦门环境监测中心站将力争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国家优质实验室,拥有水、气、土、海洋等类别全项目监测能力,建设海湾型城市空气质量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团队、现代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团队及海洋环境质量监测团队、海湾湖库富营养化监控团队和流域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团队。
通过九龙江流域各监测机构的跨区域协调,联合开发九龙江流域水质预警体系,初步实现全流域污染源管理。
实现对我省近岸、近海海域介质中的常规理化指标、生物毒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质、重金属物质、病原体微生物等全要素的分析监测能力;开展海洋生态调查研究和生态系统评价;形成应对重大环境风险的应急监测能力;推进海域生态环境跟踪监测与修复评估。
建成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联合预报预警中心,实现区域和城市基本具备7~10天环境空气质量预报能力、15~20天污染潜势预测能力,提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同时开展区域多情景污染管控效果模拟与预评估。完善量值溯源/传递体系,建设颗粒物/臭氧量值溯源/传递/校准实验室。
开发地表水、海水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环境空气中117种挥发性有机物分析项目监测能力;增强土壤重金属检测的能力;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机制。
开展闽西南及其近海区域星-地融合近地面颗粒物污染遥感技术研究、海峡西岸大气颗粒物微观特性监测研究;开展藻类群落结构的变化、藻类生态动力学特征与海洋环境变化的关系、藻毒素和毒理学、有害藻类赤潮等研究。
提升全站专业技术人才综合能力,引进高水平人才带动实验室水平整体提升;做好公益性质实验室开放,推进建设闽西南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实训基地;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人才库,带动区域生态环境监测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文/厦门日报记者 许晓婷 通讯员 方青松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