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江南体育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时值盛夏,大江南北美如画。行走在今日之农村,你会发现她正以青山为笔,碧水为墨,大地为纸,勾勒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生态画卷。
习总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农业始终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而维护好基础的最根本措施就是保障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如此才能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良好生态环境托起了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幅生态画卷如何运笔?记者循着乡间沃野的绿色脉动,探寻全国各地守护农业本色的实践之道。
走进浙江安吉县余村,翠竹摇曳,溪水流淌。30多年前,村里“石头经济”风生水起,村民腰包鼓了,山却变成“秃头光”,水成“酱油汤”。痛定思痛的余村人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转而发展“美丽经济”,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带来金山银山。
小乡村蕴藏发展大逻辑。习总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资源环境遭受着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的双重压力,已日益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约束。正如总所说:“过去,走老路,去消耗资源,去污染环境,难以为继!”污染防治事关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治理污染已刻不容缓。
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习总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8年4月,习总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明确要求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等七大标志性战役。2018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为加快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国家相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等法律法规,颁布农用薄膜管理条例等规章,出台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政策文件。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深入实施。20年前,湖北拉开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序幕,化肥施用量已实现11年连减;浙江率先在全国启动“肥药两制”改革,化肥农药用量实现9连降目前,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4%,农用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7年保持下降趋势,科学施肥用药水平不断提升。
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扎实推进。云南大理,一场“科技大会战”让面临农业面源污染严峻挑战的洱海重现生机;江苏太仓,探索“减-拦-净”综合管控模式,使农田排水氮磷负荷大幅削减在长江、黄河流域实施了176个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在全国建设29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不断涌现。
耕地分类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特定绿色优质水稻品种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布设了4万多个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点,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稳定,重点区域明显改善。
从卫星遥感看陕北延安,可发现明显变化:从2000年“半黄半绿”到2010年“一片碧绿”,再到2015年“整片深绿”,植被覆盖度图像中的绿色逐年增加。倘若走进人们印象中的黄土地,你会发现是苹果、花椒、红枣等经济林为土地披上生态绿裳,保护这片土地也为退耕农民打开了致富之门。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要向土地、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这离不开资源开发和利用。而资源过度开发势必会影响生物多样性,打破生态平衡。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农业资源长期透支,何来优质农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立足人多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的国情农情,我国农业农村领域坚持生态保护与农业生产齐头并进,正走在一条资源节约JN江南·体育下载、环境友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道路上。
夏风吹来阵阵稻香,龙江大地孕育着生机。曾经“插双筷子也发芽”的黑土地,逐渐变得“薄瘦硬”。2021年,黑土“保卫战”打响,通过侵蚀沟治理、秸秆还田等举措,黑土地退化得到有效遏制。大庆市种植大户姜洪才惊喜地发现:“玉米亩产比采用秸秆全量覆盖技术前大幅增加!”
保护耕地,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建立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典型黑土区保护利用面积超1亿亩次,酸化、盐碱化等退化耕地治理1000万亩次。全国耕地的平均等级达到4.76,比10年前提高了0.35个等级,相当于每亩提升了35公斤的粮食产能。
高效节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面积5.91亿亩。党的以来,农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数现在达到了0.57,比10年前提高了0.05,年节水能力超过了480亿立方米。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韧性。全国建设230多个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点,野生稻、野大豆等种质资源加快挖掘利用。长江十年禁渔有力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和多样性持续向好,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加快推广,河湖悄然变了模样。同时,启动首次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基本摸清了外来入侵物种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初步构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体系。
时下,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方陇村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田,水稻一片翠绿,田间,鱼游弋、鸭嬉戏,一派热闹景象。“种稻不仅得稻,还能得鱼得鳝得蟹,稻渔综合种养亩收入比水稻单作提高3.5倍,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剑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潘盛平说。
古老的“稻鱼共生”系统传承千年仍焕发新活力,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智慧。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人们开始探索既能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又能维护生态平衡JN江南·体育下载、促进环境友好的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国加快推动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各地纷纷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上做起了“文章”,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种养循环发展理念,我国大力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已有66个养殖大县整县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利用为重点,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格局加快建立。此外,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已达到4400多万亩,培育出431家国家级生态农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形成,立体、生态、高效的大农业范儿呼之欲出。
农业废弃物实现变废为宝。目前,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实现由“治”向“用”转变;持续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建设2100多个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农用为主、五化并进”的利用格局已经形成;农膜处置率稳定在80%以上,每年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1亿亩,科学使用回收机制进一步完善。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农机绿色节能、农田碳汇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等减排固碳措施。同时,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逐步建立,鲜活农产品在保存、运输、储运上的损耗大幅度降低,积极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立足生态禀赋、顺应自然本色,保障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这个“国之大者”。目前我国绿色JN江南·体育下载、有机、名特优新、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达到7.8万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连续稳定在97%以上,充分印证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我国人均农业资源不足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还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继续绘就这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